第三十八回:洋教士越俎代庖 土和尚寻师访友
第(1/9)节
第三十八回:为播福音,洋教士越俎代庖杜撰切音字。求消祸事,土和尚寻师访友智激隐居人
老和尚带着立本等四人,不顾雪阻路滑,迎着凛冽的寒风,赶进城来,一路无事。进了东门,就往北拐,直奔吏隐山脚。果然,在半山坡上有一个十分精致奇巧的石洞,凸出在土坡上。这时候,石洞的上下四周,全都堆满了积雪,粉妆玉琢,成了名副其实的真正“雪洞”了。正对着雪洞的坡脚,是一溜儿七间平房瓦舍,正屋五间,两边是东西厢房。四周没有院墙,只有一圈儿竹篱、两扇柴扉,围着房前的几畦菜圃、屋后的数株果木。背山面水,斜坡浅谷,东有池塘,西有修竹,一眼看去,倒是一个十分空旷幽静的所在,堪称退隐山林的好地方。
走进柴扉,迎面正房的中间一间:是李隐吏的书房,门上悬一块白木绿字的横匾,没有上漆,只涂了薄薄的一层桐油,纹理可见,题的是“吏隐草堂”四个苍劲古朴的隶变大字。
老和尚刚一进门,一个白发老苍头迎了上来。老和尚问:
“贵居停1在家吗?”
1居停——对主人、东家的尊称。
老苍头指了指中间那间书房轻声地回答说:
“屋里有客,上人2请这边坐。”说着,就往紧连书房东面的一间房间里让。
2上人——对和尚的尊称。佛家自称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为“上人”。又《十诵律》中说:“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浑人,三中间人,四上人。”
老和尚是这里的常客,进出随便惯了的,就带着大校耗人一齐进了东上房。这是李隐吏的卧室。自从夫人故去之后,这里也就成了与老友抵足而眠长谈达旦的地方。屋里陈设极为简单,一床一桌,一箱一柜之外,就只有一张茶几、两把椅子和一张竹躺椅了。西边墙壁上,挂一幅燃藜图1,纸色发黄,画面发暗,已经十分陈旧。这是一幅以勤学为题材的画。画上未署上下款,左上角倒有好几个人的题咏,盖着大小、方圆、颜色深浅各不相同的印章,看不出是何朝何代的遗物了。两边是一副李隐吏自己写的引自《楚辞》的行草对联:上联是“望崦嵫2而勿迫”;下联是“恐鶗鴂3之先鸣”。说出了老先生虽然年逾古稀,但是不甘心老死于山林之中,大有“岁月难留,时日可追,日落西山,仍当努力”,要以有限之年华,穷无穷之事业,把自己晚年的光阴,用来泽及乡里造福人群的意思。老和尚让立本在椅子上坐了,自己也落座。三个小的,只好坐在踏床上。
1燃藜图——《刘向别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汉代人刘向因家贫点不起灯,黑夜里独坐诵书。来了一位神仙,手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照着,教给他许多古书。
2崦嵫(yānzi淹滋)——山名,在甘肃省。这里指西山,转指夕阳。全句的意思是:眼看着夕阳就要下山了,但是并不着急。
3鶗鴂(tijué题决)——即杜鹃。全句的意思是:唯恐杜鹃提前鸣春。
老苍头送进茶来,老和尚问他:
“哪里来的客,不常来的生人吧?”
老苍头把声音放低了,小声儿地说:
“北门头耶酥堂里的洋和尚,中国名字叫做芦益世的。年前穿着洋和尚袍拿着洋名刺来求见过两次了。老爷不喜欢跟这些人来往,都托病不见,还吩咐往后他来了,不必去回,随便托个词儿挡回去就得了。今天他
第(1/9)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