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三十八回:洋教士越俎代庖 土和尚寻师访友

第(2/9)节
穿了长袍马褂,备了大红全帖4,还带了当年在澳门教过老爷英文的洋先生陶梅奇1的一张名刺专诚来拜。说是陶先生托他给老爷带来好几本书,一定要面见老爷,非叫我进去回禀不可。我吃他缠不过,只好接过拜帖名刺来回了进去。老爷看见是陶先生的名刺,又听说还有什么书,就传话书房相见,谈了有好一会儿了。听那话语的意思,先前好像谈得还挺投机,后来好像又为什么事情有了争执,这会儿倒是不争了。你听听,缙云话说得还满不错呢!”说完,笑着退出门去了。

    4大红全帖——一种表示郑重的拜帖,用梅红纸折成帖式,共十面,所以称为“全帖”。第一面中央写一“正”字,第二面写姓名。

    1陶梅奇——revjntalge,清道光三十年(1850)厦门话教会罗马字的创制者和推广者。

    老和尚侧耳一听,因为李隐吏年老耳背,那个洋人说话的调门儿不免要高一些,所以虽有一板之隔,倒还听得挺真儿的,只听他操着半生不熟的缙云话说:

    “学生来贵国传播上帝福音,已经十有八春。易西语为华语,未觉有甚大困难。因经常置身于民众之中,历一年半载,即可差强人意。而易西文为华文,其艰难实非亲历者所能设想。学生习华文已有十年,但离精通二字相去尚远。敝国俗谚有云:某事之难,有如华文。而贵国四万万国民之中,精研文字并取得秀才、举人、进士者仅二十万人而已。历十年寒窗之苦,尚有争一秀才而不可得者!一部《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有奇,然大都人皆不识。即以老先生而论,学富五车,才兼八斗,敢问所识所用之字,总数共有几何?”

    另一个苍老的声音回答说:

    “这个题目,牧师先生算是问着了。不佞2前者想给孩子们编一本比诗韵还要方便的从音检字的字汇,下狠心把《康熙字典》从头到尾翻阅一过,抄出读过用过的字共一万五千有奇,而常用者不足八千。下剩的三万多个,除异体、古体外,大都属于极不常用的冷僻字或早已不用了的死字。这且不说,难办的还在于口头上常说的方言土语,字典里却又没有,不得已借助于扬子《方言》,却又大半无从查考;另一小半虽然能够勉强考出,然亦奇形怪状者居多,很少有人认识,虽有若无,等于白费。”

    2不佞(ng泞)——老年人谦虚的自称。

    半生不熟的缙云话接下去说:

    “所以学生以为中国文字之难,除一字一形全得死记之外,文字与语言脱节,实为关键。达官贵人、学子儒生等厮见应酬之口语,多半出于诗书,与文字尚颇接近;而贩夫走卒口头所用之大白话,与现行文字相去之远,实不能以道里计。学生初到贵国,习华语华文,有如习两种语言,困难之大,当可想见。若非借助于《西儒耳目资》1以资耳目,恐怕直至今日尚难粗通文墨。及至赴内地传教,困难之大,则比学生自学华语华文犹有过之而无不及。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方始说动数人前来听道,则又什九目不识丁,虽有华文圣经,皆不能读。于是又不得不以福音书作课文,用西字拼注华文,边教边讲。如是数年,有因信教而识字者,有为识字而信教者,方始稍见功效。自此学生顿悟耳目之资,不仅有助于来华之外籍西儒,即贵国之村民妇孺,有此利器,亦可得读书识字之捷径。偶以壶镇土语读《长恨歌》,又发现上角腔与隋唐古韵每每合拍。据此通检唐诗,可证上角腔确比城里话及南乡腔、西
第(2/9)节
推荐书籍:你是我的意外杀戮者 (2024)独步天途帝国宵禁时分铁血工厂不可思议的思春期蜜桃成熟时(H、NP)繁园里的夏天上门女婿的极品丈母娘修炼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