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吴本良陌路救病汉 流浪人感恩当教师
第(2/9)节
山谷中间,跟银田村只有一山之隔。两个村子虽然相去不远,但却分属两个府县管辖,而且所操方言也完全不同。缙云方言与永康方言差别很大,两县人如果不懂对方的方言,是无法通话的。好在吴石宕和银田村的孩子们经常一起在蛤蟆岭上放牛、割草、打柴、摔跤,不但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多数人都能够口操两种方言。
吴本良正大步走下蛤蟆岭来,晨曦中老远就看见蛤蟆岭脚大樟树底下的石板台儿上,有一个人裹着破棉被睡得正香,不禁在心里暗自埋怨这个人不知利害:为什么不到村子里去借宿一宵,却在这荒郊野地里露宿?万一遇上野狼什么的,怎么办呢?等到走得近一些了,又发现他枕着的衣包里露出一把带木鞘的刀,不觉放慢了脚步,心想:原来是个有本事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看起来,还真不假。等到走近跟前儿一看:呀!整条被子都在抖动着,一根白木拐棍儿放在一边,那人脸色蜡黄,闭着眼睛,上牙咬着下嘴唇儿,都快咬出血来了。分明是个病人嘛!看他那样子,该有多难受哇!可他就这样咬紧牙关硬挺,多坚强的人哪!本良不觉对他有了几分好感,又可怜起他来。看他瘦削的脸上胡子拉茬的,显得十分苍老羸弱,猛看起来,像有五十多岁年纪了;实际上,也许连四十岁还不到哩!
病人听见有人走近身来,微微睁开眼睛,见是个过路的青年人,随即又把眼睛闭上了。在这样的荒野里,即便是遇上了好心人,是能求人给找口水来喝呢,还是能求人帮忙借床被子来盖呢?
本良在病人的身边蹲了下来,伸手摸了摸病人的额角:哟,好热!烧得不轻呢!不觉脱口轻声地问:
“表叔1!你病得这么重,怎么躺在这儿啊?”
1表叔——是当地人对比自己年长的陌生人的客气称呼。
病人睁开了眼睛,从这小伙子的目光中,可以看到一双正直而善良的大眼睛。他心头涌上了一丝希望,这才有气无力地说:
“我是个上海客人1,做小本经纪赔了钱,流落到这里,又发发了疟子。昨天倒是觉得好点儿了,今天惦着趁早儿赶几里路,没想到刚走到这里,疟子又发了。我冷得浑身直哆嗦,不躺下来,又怎么办呢?”
1客人——泛指外地来做买卖的商人,如“茶叶客”、“香菇客”等等。
病人口操带上海腔的官话,证明他说的是实情。怎么办呢?既然碰上了,总不能把他扔在这里不管吧!一个念头在脑子里一闪,吴本良说:
“您病得不轻,不能躺在这里,得赶紧吃药。我家就在前面那个村子里住,离这里才三里地,先到我家住几天吧!您坐起来,我背着您走!”
语气是斩钉截铁一般坚定,不容人有反对的余地;眼光是亲人一般和善,不容人有丝毫的怀疑。病人略抬了抬身子,嘴唇哆嗦了半天,终于吐出了一句不连贯的话:
“我……走……走……倒是……还能……走。我病……病成了……这样,怎么能……能连累……你家呢!”
本良二话不说,把病人扶起身来,帮他把被子披在身上,把刀挂在腰间,一蹲身就要来背。病人轻轻地摇了摇头,牙缝中迸出几个模糊不清的字:“我自己……走!”说着,就迈开双脚往前钻,一步,两步,三步,一个踉跄,几乎跌倒,亏得有本良在一旁扶住。
“别推让了,您病得不轻呢!”不由分说,本良蹲在地上,连被子拽过病人
第(2/9)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