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戏说金庸
第(1/2)节
台湾的李敖,写了一篇奇文,名为“金庸式的伪善”,文中指斥金庸坐拥亿万资财而割舍不下又自诩信佛,其实是欺人之谈。大陆的何其亨,也有一篇妙文,题曰“戏说金庸”,却说金庸前身曾系一代名妓,谓世人迷金庸恰如声色之溺,金庸之害也深。
李敖本是个狂人,凡事总要跟世俗名流唱反调,见大家都去吹捧金庸,就别出心裁,偏偏说他是“伪善”的。李敖对金庸嗤之以鼻,说:金庸恋名利而难舍,却口口声声说自己信佛,分明是“作秀”!用辞虽然刻薄,道理却说得明了,因此听来,倒让人觉得言之有据,一针见血。
何其亨何许人也?名不见经传,赫然以“佛的眼光”将金庸小说视为一种“声色”,又俨然看透了金庸的“本来面目”,一语道破,点出明末一代名妓国色陈圆圆曾是金庸前身云云。如此耸人听闻,匪夷所思,也不知金庸先生听了会作何感想?
显然,所谓“陈圆圆曾是金庸前身”云云,在世俗的见地里,终究是个无法求证和理解的命题。但是,如果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隐喻,一种象征,那么,金庸小说的魅力也就非常传神地被一笔勾画出了。在我看来,何其亨先生的“戏说金庸”,慧眼独具,妙绝天下,实在是自有所谓“金学”以来诸子百家论中最令人耳目一新、也最令人倾倒叹绝的品评。
可以说,金庸是武侠小说家中的“独孤求败”,其身手和剑法可谓深不可测,所向披靡。可是,一遇上何其亨先生的“慧眼”和“法力”,就象《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碰上了葵花宝典。“戏说金庸”一文,恰如东方不败手中的那根绣花针,一出手便点中了金庸身上的要害“妙穴”,一招之间,就破解了金庸之“谜”。金庸这一生应该不感觉寂寞了,因为中国大陆有人能如此深刻地了解他。
以一种戏说的笔法来评论金庸,也许是对金庸小说整体观感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如果说金庸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声色”,那么,金庸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和故事,说穿了都是一种“戏”、一种为了取悦观众的“,其实就象看戏一样。不同的是演戏的是“一代名伶”,惊采艳艳,风情万种,愚痴如我辈,无不为之倾倒。可是,当我们几乎被彻底征服之后,这个优伶便开始随心所欲,任性而为了。这时候,她的表演已不完全为了取悦我们,一大半倒是为了娱乐自己,到后来则几乎是洗尽铅华,放浪形骸,完全以一己的本色来纵情作态了。到最后,面对他的观众,金庸居然显露出另一种面目、另一种脸谱。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到最后金庸写出了《鹿鼎记》这样的作品和韦小宝式的主角的原因所在。
金庸小说迎合了中国人文精神需求中的大众口味,他把那些令人赏心悦目、令人心弛神往的传统情感、理念和幻想都化入了独具魅力的武侠世界。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文字几乎完全抓住了我们的内心和欲望,极大地娱乐了我们的“精神感官”,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读金庸小说而乐此不疲而长盛不衰的根因所在。事实上,金庸小说中的漏洞和牵强也太多,只不过天才的文采掩盖了致命的缺陷,它的精彩使我们忽略了它的荒诞,就好象我们在欣赏一代名伶作戏,完全被她迷离的神貌和绝妙的演技所迷住,哪里还有心思去深究她道具服饰的对错和角色剧情的真假。
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小说”。这样的风靡程度也只有北宋时的一代词人柳永才能相比,所谓“凡有水井处必有柳郎
第(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