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回:看胖红娘茶园里唱淫曲 听瘦黄郎庭院中表苦心(上)
第(1/5)节
第七十一回:闲极出游,看胖红娘茶园里唱淫曲。暑夜纳凉,听瘦黄郎庭院中表苦心
黄逸峰的生财之道,大码头使不得,小地方又用不上。只有那不大不小的货物集散地,偶尔一行,方有奇效。因此,他们这一次到杭州,并不是去做生意,而是去休息几天,纯粹是去游山玩景。用黄逸峰的话来说,这叫“一场战斗之后的休养休整,以利再战”,也就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意思。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市井繁华,风景秀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知道有多少人花了多少笔墨来赞美讴歌这个人间的天堂。元代的大戏曲家关汉卿,在他年逾古稀的时候,曾到杭州一游,惊叹感慨之余,写了一支曲子,叫做《南吕一枝花》,专门称道这杭州的景致:
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粱州”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花坞梅溪。一陀儿1一句诗题,行一步扇面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2,望钱塘江万顷玻璃,更有青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1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1一陀儿——即一块儿。
2兀良——曲中的衬词,无义,有时表示惊叹,略近“啊呀”。
1浙江亭——当时的一处名胜,南宋时,每年八月这里是观潮的胜地。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对于这个人间的天堂,黄逸峰出门儿经商十几年,到过已经不止一次。这次旧地重游,可以说是熟门熟路,当得向导的了。本忠这个山里孩子,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百事不干专来逛西湖的一天。反正第一笔生意已经赚了钱,拿出一成盈利来就花不完的了。开开眼界,观光观光,又何乐而不为呢。
两人坐船到了杭州,按照黄逸峰以前的老办法,冒充是进香的香客,在里西湖葛岭下面的玛瑙寺里赁了一间闲房住着,既清静,又便宜,每天出去游山逛景,比城里近便得多。
据黄逸峰说:杭州各寺院本来就有把闲房租给朝山进香的香客沐浴斋戒和进省城赶考的举子温习功课的传统,后来有的游客和生意人就冒充香客住了进去。住在这里,有小沙弥洒扫房间,照应茶水;也可以到斋堂用素斋,比住那肮脏嘈杂的栈房干净舒服多了。
从此,一个叔丈人,一个侄女婿,或小轿两顶,或扁(iān偏)舟一叶,浪迹于西子湖上,留连于天竺山中。时值晚春季节,“苏公堤上六座桥,一株杨柳一株桃”,正是翠柳艳桃,红绿相间掩映,看不尽的西湖美景,逛不够的天竺风光。近则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远则玉泉山、虎跑泉、六和塔,甚至连吴山城隍庙、九溪十八涧,都去转了转。
生长在括苍山风景区的吴本忠,对于这些人工堆砌带有斧痕凿迹的景致虽然并不叹为观止,但是对于这里繁华的市井、幽雅的庭院、旖旎的风光、绮丽的仕女和舒适的生活,却已经心荡神摇,称颂备至了。他十分明白,住在这种地方,只要有钱,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就可以锦衣玉食、骏马轻裘,日子过得比神仙还舒但。经过宁波的半月经
第(1/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