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白鲨
第(1/18)节
《大白鲨》不过是一部用以赚钱的灾难片,然而,它就是一场灾难。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25年6月28日,登载于《纽约邮报》
斯皮尔伯格为《大白鲨》及时向公众道了歉。1978年他曾向纽约一位观众坦率
地说了一番话,表示这部影片今天在他看来也是“凶残、肮脏和野蛮的。它除了与
我个人有关以外没有任何意义。它是我精心设计的影片,我每剪辑一个镜头心中都
充满喜悦,因为由此我看出它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从未看到过一部影片
能像它这样把人卷进强烈的情绪中去。”
但是应该承认,斯皮尔伯格拍这部片子也是迫于形势。随着“爱与和平”的影
片不能取信于多数观众,电影业再度倾向以娱乐为目的的影片:爆米花影片。《教
父》和《酒吧间》以它们极强的故事性、高超的制作水平和易上口的音乐曲调扫荡
了1972年的奥斯卡奖候选人名单。《大白鲨》正是这种既顺应形势又符合斯皮尔伯
格事业发展的影片。在这种形势下,他用不着回避对本切利小说中那些大白鲨的展
现,用不着顾忌对夏日云雾下那些诱人的、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的游客们的大白腿的
展现,这一点对市场、对斯皮尔伯格的同事和朋友都是十分敏感的。
是斯皮尔伯格的本能使他成功。当他拍完《横冲直撞大逃亡》后,作为一名年
轻的导演,他激起了人们对所有年轻导演的狂热。《大白鲨》又一次给斯皮尔伯格
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被同行佩服、怀疑、憎恨的魅力。好莱坞拥抱着一个神童,但
却从不相信他。有道是最热心的人往往是第一个打算毁掉你的人。无论如何《大白
鲨》赢得了观众,仅从它的国内票房收入就赚回26亿美元。然而,斯皮尔伯格的那
些“电影艺术科学学院”的同行们,通过每年的“学院奖”投票形式,长达20年时
间不授予斯皮尔伯格本人一个奥斯卡奖。
即使在1974年前几个月斯皮尔伯格拼命研究《大白鲨》手稿的日子里,他心里
仍想着“注视天空”。经过反复推敲,他根据黑奈克的名句将它改名为《第三类接
触》。1973年10月,环球公司通知斯皮尔伯格准备去为他们执导巴伍德和罗宾斯的
另一个剧本《清水》,可在《大白鲨》完成后,他们除了《第三类接触》外,没再
让他拍任何电影。斯皮尔伯格认定:电影应该成为他所倾心的事物的选集,应该是
对贯穿他整个青春时期的流行文化的一种认可,于是他打算自己去写剧本。
《大白鲨》这本书在1974年2月的发行量似乎是虎头蛇尾。然而上千册的发行量
仍把它推上了加利弗尼亚畅销书行列。斯皮尔伯格、扎纽克、布朗和几位朋友每人
买了100本。他们将大部分书签上宇送给评论家和“评论族”成员。餐馆对书商们来
说是最重要的目标,他们在书里为许多餐馆做了广告。用不着进行全国范国的统计,
仅就本州而言,到售书第一天傍晚7点的统计,《大白鲨》成为最成
第(1/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