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金色的余辉,1976——1981年
第(1/23)节
第二十章 金色的余辉,1976——1981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宋庆龄已84岁高龄。在她的生命的最后五年里,尽
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她却非常忙碌,而且做了许多事情。她的活动和著作为数日增。
《宋庆龄年谱》中,1976和1977年仅各有1页,但从1978到1980年,每年都有6—8页。
1981年5月她就去世了,但这5个月的记录也有6页。
这种意志力和能量在晚年的迸发,反映出她对祖国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的
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仍像半个世纪以来一样,丝毫没有因为近期发生的局
势反复而减弱。
在周恩来逝世一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1中,她称颂他的优秀本质:
1《怀念周恩来总理》,载《中国建设》(英文版)1977年第4期。
“周总理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一位国际主义者,他更是一位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他英勇善战、勤勤恳恳、坚韧不拔、满腔热情地为人
民操劳一生。周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周总理。他战胜了一切敌人,在前进的事业中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他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她有意识地把周总理的高尚品格同“四人帮”的污浊作对比,她认为“四人帮”
“在各方面与周总理完全不一样”
几星期前,她在私人通讯中谈到上海人民对于打倒“四人帮”的“普遍拥护”:
“毛和周的路线坚不可摧,这使我欣慰!他们两位都是如此具有远见,即使是‘可
怕的四人帮’也休想使我们转向,哪怕只有一天!”1
1宋庆龄自上海致北京爱泼斯坦,1977年2月19日。
在毛泽东逝世两周年时,她写了《追念毛主席》一文1:
1手迹刊于《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图319。
“国共谈判时期,我在重庆初次和他会见,就感到他不但是一党的领袖,并且是全
国人民的导师。他思想敏锐,识见远大,令人钦佩。”
人们可以看到,在根本性问题上、她把毛和周两人是不分开的。而且她的总的看法
不是根据一时一事,而是根据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中的意义。1978年,在筹备中国福利
会四十周年纪念时,她写信给一位友人1说:
1宋庆龄致理查德·杨,1978年3月25日。
“……40年是一个长时期,并且如果往前看的话似乎遥不可测。但几乎是一闪就过
去了,包括那些曲折的过程在内。现在的问题是要不停顿地前进——在即将来临的巨大
进步中。直到2000年!”
至于对未来的希望,她写道:
“……我很高兴,我们的内部敌人(“四人帮”)终于被抓起来了,中国终于能够
向它的目标奋进了。一个统一战线已成为现实,在你的有生之年,你一定能亲眼看到一
个现代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
她一直认为实现四个(工业、农业、科学和国防)现代化是关键性的
第(1/23)节
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