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曾经如此
第(2/12)节
民一切权利全被剥夺。到了封建时期酋长一变为诸侯,甚而有了皇帝,中国历史至秦朝已发展到完全专制,政权也完全独立,生存以至教育艺术全被剥夺。本来政权是一种手段,完全为人民的需要而成立。及到政权独立,完全以政权为目的,遂使一部分人专在争取政权,这时候政权完全和人民的三需脱离关系,失去了原来的手段了,只有至ij18世纪卢梭民约论的出现挽救此中的过失。以至今日,虽然文明的国家已将政权移到全民手中,但仍然不能离开历来所犯的错误,我辈的《民需论》主要就是在纠正这种错误。
卢梭的《民约论》主张天赋民权,后来引起法国革命要求取得人民政权,然而革命的效果仅为政治的改善,其对于社会及经济制度无多大补救,它的过失在于忽视了人民的三需权。《民约论》的宗旨在争取人民的自由问题,在当时18世纪欧洲确实是起了很大的响应。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虽在行将颁布宪法,可是人民的自由还受着极大统制,民约论虽然争回了人类的自由,但尚嫌不符人民的希望。人民需要不独为自由,而要一种比自由更切实的三需权。跟着民约论而应时产生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这是一部经济战争的学说,主张反对经济的操纵,打破资产者与无产者的界线,认为资产阶级利用剥夺利润,剥削工人的工资,因而贫者日贫,富者日富,结果使无产者起而夺取政权。求全民经济取得苏联正在试金石时期,大概如能在国际经济上全部分着力组织则可以成功,若贸然参加了战争必至失败。
我们细加研究《资本论》的阶级斗争中不过是一方面的看法。人民所需要是三需权同时取得,在阶级斗争中,人民为着经济的需要出发而战争,不过是初步的要求,今后最切实的应进而求得教育权和艺术仅。从历史看来三需中最重要的是知识阶级,历来斗争即完全操纵在知识阶级手中,以知识阶级为中心,指挥人民活动,18世纪的《民约论》和《资本论》是知识帮助成功的结果。别、中山先生的革命也是起于知识阶级的,然而知识的活动没有一种环境及背景不能成功,这就是说意想是要靠经济和物质才能成功。所以斗争的主动者应该不仅是无产阶级,而该扩大范围至人民三需权的获得,这三需的取得不属任何阶级而是全民的战斗的,至于领导人物应注重知识阶级。
从上面所说我们知道《民约论》和《资本论》都有其毛病,前者是偏重政权的民主,后者是“一需权”的民主。20世纪民主时代,尤其今日中国于行宪时期,一切急应民主,可是这个民主的政权绝非独立可能,当附属于三需权,今后我们希望的并非单方面的民主而是三需的民主,即生存权、智育权、艺术权的民主,在生活上能得到衣、食、住、行最低限度的解决,又希求在经济外,尚须着重教育及艺术,然后将经济为全部的智育化与艺术化,这样生存始有意义,所以《民需论》的观点全在视其为全民的生存之外同时发展智育与艺术的必要条件。
民需中的智育目的是要打破士大夫的特殊阶级而达到普及教育。文明国家已经普及教育,中国却在例外,大学教育不消说,即中学教育及最基础的国民教育也很少人享受得到。原来普及教育的意义在理想上除了天然的残废及神经病者外,公家应给予全民完善的教育,这不仅是基本国民教育,或普及中学教育,而是以专门的及大学课程的为着极必要义务,因为教育是动成经济与艺术的发展,所以我门说三需是以同时的联系的教育为目的
第(2/1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