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第一颗小麦高产“卫星”
第(1/10)节
查岈山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进了查岈山,在母猪峡被官军打了个埋伏,义军受到挫折。李自成率军退到查岈山西的平头垛山下,见此山高耸入云,层峦叠嶂,易守难攻,就率众登上山顶安营扎寨。后来官军赶到,将平头垛团团围住,强攻义军营寨,兵将损失惨重。有人献计:断绝山上粮草,可以令李自成不战自降。李自成见官军将山困住,毫无退意,想到将来山上粮草用尽,不禁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一天夜里,李自成昏昏入睡,忽然一白胡子老头来到,告诉他山上有三分金地,种上庄稼不到8天就可以收获。言毕,老头化作一道金光去了。李自成醒来,惊骇不已,忙命人播种小麦。果然,小麦第二天出土,第三天拔节,第四天孕穗,第五天扬花,第六天黄熟,第七天收割。将士们打场扬麦,麦糠像雪花一样飘下山去。官军大惊,知道李自成暗中有神相助,只好起营拔寨,灰溜溜地逃了。
三分金地毕竟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而查岈山人民公社的人们却使传说变为现实。
1958年的麦子确实长得好,风调雨顺,人勤春早,金簸箕里仿佛就是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拂,百里平原涌起金色的麦浪。麦子没割,早秋的庄稼也长势喜人,翻身的山民们都高兴地说:“共产党的江山有老天爷帮着哩,共产主义快到了。”
麦子刚开镰收割没几天,从遂平县查岈山人民公社爆出一则头号新闻:2亩9分地的小麦亩产3821.9斤!
就在卫星社坐上“卫星”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喧哗,“卫星”竞相飞上天空。第二天,湖北省谷城县乐民社宣布,亩产4353斤,使卫星社的“卫星”黯然失色。20多天后,与遂平县毗邻的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宣称小麦亩产7320斤。7320斤小麦就是铺在1亩地里,也足有半寸多厚,不知麦棵是怎样承受得了的。这天文数字让全中国目瞪口呆。
吹牛皮确实不交税
30多年后的今天,我来到这块神奇的宝地,刚刚麦收罢,秋玉米尺把深,责任田的主人告诉我说:“这块地最高产量也就是600多斤。”说起30年前的高产“卫星”,人们都哈哈地笑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吹牛皮不交税呗。”“咋说哩?”陈丙寅点了根烟,神情严肃地说:“放了小麦高产卫星,全国都知道,危害不浅哪!”他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中。
他说:“其实,在放卫星之前,全国已经很热了,记得先是《中国青年报》上登载,贵州省金沙县禹漠区打坝乡民丰社,创造了单季稻亩产3025斤的纪录,就把我们吓了一跳,日他娘,咱这儿水稻再高产也不过七八百斤。不几天《人民日报》又登了甘肃省文县景象坝农业社的一个青年突击队,在2亩5分山地里,创造了亩产马铃薯17410斤的全国高产纪录。这又叫我们吃惊不小,不信吧,《人民日报》登的,信吧,这1万多斤马铃薯就是在1亩地里堆起来,也得堆一尺多厚,咋种的呢?这时候,查岈山区开始割麦子了,说句良心话,当时最高每亩地也就200多斤产量,最好的地也顶多打300来斤,我在下乡检查工作时,发现了两块地的麦子长得特别好,穗头大,籽粒饱满。一块是韩楼大队钟庄的地,一块是魏楼大队水库里的一块地,就有人开玩笑说:‘今年咱也放它个卫星。’我说咱放卫星算啥,不顶人家的零头。这时,新华社女记者方璜来了,前后来的还有省新闻电影制片厂
第(1/1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