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第一大社成立
第(2/7)节
年春天,原先锋一社组织30余人到长岭山里的龙沟去开荒。这支开荒队有3名共产党员、两名共青团员,大部分是贫农积极分子。为征服自然,他们在穷山沟里搭起了草棚,自带米面,合伙吃饭。秋天,开垦的荒地收了粮食,种了蔬菜,大伙一商量,粮、菜不必分了,这种集体生活吃得好,吃得省,有利于生产,便决定把集体吃饭坚持下来,并把它命名为“幸福食堂”。(摘自《河南日报》1958年8月19日)
那年秋天,王西强蹲在长岭山坡上抱着头、发愁今夜无米下锅时,绝没有后来的报刊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浪漫心情,更没有想到中国第一个公共食堂创建得如此显赫与辉煌,以及这一切会与自己有什么干系。他别无选择,面对自远而至的苍然暮色,只有一个“愁”字了得。
从22个生产小队各抽出来两条光棍汉子,组成了开荒队,打着红旗,唱着歌开进了长岭山龙沟,人一上山心里就凉了半截,两间放羊屋露着天,漫山遍野的荆棘荒草,不时有一两只野狼光天化日之下伸头探脑,窥视陌生的不速之客。好在人们苦惯了,把铺盖卷儿一扔,抡起镢头就干起来。饿了,就啃自带的玉米饼子;渴了,就趴到龙沟里喝上一口山泉水。夜里,身下铺着晒干的茅草,上面盖着破铺盖,天南地北喷上一气,呼呼大睡到天明。可是,不少队员们一个个的生病了,军心动摇起来。作为队长的王西强一筹莫展,急得找副队长钟青明商量。钟青明搔着头说:“人,没个窝不中,风餐露宿的没有不生病的。”王西强说:“啃干馍喝生水,再铁的人也熬不过三泡稀屎。”围绕住房吃饭问题,他俩捧住脑袋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先割槐草,把房子修好,人住进去。吃饭的问题,把大伙带的干馍凑到一起,弄口大锅,吃饭时蒸一蒸,吃热馍喝热汤。王西强拍着大腿说:“干吃馍长口疮,让大伙挖点野菜,放点盐煮煮吃。”光棍汉子们砍来茅草当炊笤,砍来荆棘当柴烧,挖来野菜煮煮吃。开始,22个光棍汉轮流做饭,可有的人不会做,队里就专门让一个手脚干净点儿的人做饭,有房住,有饭吃。干活累了,就哼上一段“前边来了大姑娘,长得那个真漂亮,脚穿一双绣花鞋,樱桃小嘴让人慌”。日子也就一天天地打发了。后来,队员们从家里背面,调剂着吃。为了便于掌握伙食情况,王西强用纸片画上字,盖上章,权作为饭票,实行饭票买饭制。一斤黑馍四分,白馍八分,稀饭不要钱,一碗面条两分钱,人们打饭都很自觉。再后来,开的300亩荒地丰收了,打了一囤囤粮食,又养了一群羊、一群鸡、几头猪,种了几洼菜地,胡萝卜、大头菜、南瓜、白菜收了几千斤。炊事员李黑手艺挺不错,今天做油馍,明天肉面条,三五天就吃顿肉,就连面条做得也很有水平,5斤面擀成面条,5斤面搅成面糊,饭做出来又稠又出碗,光棍汉李修敲着饭碗说:“食堂真正好,不愁吃,不愁烧,吃得好,吃得饱,一辈子也忘不了。”
本来这件事很平常,谁知有那么一天,县里来了两个人,一个就是县委书记蔡中田,他们都排队吃了一顿饭。谁知这一吃不当紧,回去县里就发出了红头文件,说龙沟青年队创办的常年食堂是共产主义幼芽,改变了家庭私有制的观念,是农民在思想、精神、习惯上的又一次社会主义革命,树立了无产阶级的红旗,拔掉了资产阶级的白旗,表明着快要走向共产主义的预兆。
当王西强拿着红头文件一看,心里着实吃惊不小:人家领导咋恁有水平哩!自己树
第(2/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