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边关往事
第(1/3)节
当年于化龙的父亲于洋是边关的守将,白勇和房之栋是他的副将,这三个人武功卓绝,而且办事明直,在当时颇有威信。那里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很多少数民族,民风特异。这一年偏偏赶上大旱,几个月都是滴玉未下,其中一个的部落是颗粒无收,那个部落的人在饥饿的驱使下,拥兵造反,想要夺下关隘,取得粮食。于洋知道,其实这不过就是这个部落缺少粮食所导致,闭门不战,派人星夜兼程前去上奏章,请求朝廷许可,赈灾放粮。那知道,那亲兵辛辛苦苦赶到京城,因为魏忠贤专权,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那魏忠贤手下羽党无数,但是这个于洋偏偏比较耿直,当初在朝为官就力荐皇帝,应该废除太监的权力,免生祸端。那魏忠贤怀恨在心,找了个也接口把他调到了云南,本来以为他一个的文官到了边关,而且是那么凶险的地方,必死无疑。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于洋虽然是文职,确是文武双全,武艺超群,自从他到了边关,边关一向太平,就是此次部落造反,见了他也是苦苦哀求,并未马上攻城,于洋也是同情那部落,于是一边安抚众人情绪,一边八百里加急,送回奏章请命。那魏忠贤视他如眼中钉,肉中刺,正愁找不到接口收拾他,一看这个奏章,心中大喜,偷偷的代皇帝下旨,命令于洋尽快剿灭蛮夷,让其知道我天朝的威严,永远臣服。还特地派了一个心腹的太监去当监军。随着圣旨和太监的到来,于洋心里一凉,虽然心中同情那部落,但是圣命难违,几次和两个副将商议,最后三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太监到了边关,除了天天吃喝就是不停的催促于洋早日出兵,但是差不多过了半月,于洋依然按兵不动。这天这太监来到了于洋的大帐,亲兵不敢阻拦,那太监一进门就嚷道:“于将军,你好大的胆子,这么多天居然按兵不动,莫非想要抗旨不成。”于洋一拱手,嘴里道:“公公,不可着急,云南民风彪悍,若是贸然出击,并无把握,若是被人乘势反击,你我恐怕性命不保。”那太监神色一变:“于洋将军不是一向勇猛无敌,怎么会打败仗?”于洋故意长叹:“那都是谣传,我一介书生,哪里会领兵打仗,只是这么多年边关一向太平,所以得到了一点虚名。”那太监活的正滋润呢,一听还有性命之忧,脸上犹豫了许多,他可不想来这里送死。但是魏忠贤也吩咐必须要让他们赶快开战,有了一笔血债,那云南的少数民族自然记恨于洋,必然会想方设法要杀掉于洋,那他就可以在千里之外除掉这个眼中钉了。于洋已经看出这太监怕死,故意吓唬他,见到目的已经达到,又口气一转,“公公不必担忧,我已经和副将商议多时,已经有了一个妙计了,保证能大振我方军威。”太监一听,还还有转机,忙问道:“于将军还有什么好办法?”于洋微微一笑:“请公公和我来看看。”那公公好奇心起,就随着于洋来到了一处由很多栅栏围成的一个大大的圈子。圈子内到处都是一些草人。看起来都是新鲜的草扎成的,草人身上都套着那个部落样式的服装。那太监正在奇怪,于洋一声令下,只见亲兵从入口处赶过来了许多只山羊,每只山羊头上都绑着两把锋芒利刃的尖刀。只见那些山羊一见草人,立马眼睛发,直接冲了过去,用头上的尖刀划破衣服,抢食青草。那太监看得目瞪口呆,道:“这真是开了眼界了,于将军真是谋略过人。”于洋谦虚的道:“如此一来,不用耗费我们的兵力,就可以重创敌兵,也许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直接平定叛乱。这可是公公监军的功劳。”那太监一算计,如此甚好,
第(1/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