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一)赶场

第(2/3)节
己能走了,她就领着我顺着门前那条新沟一路走着去固驿。

    80年代末90年代初,路上跑的汽车还很少,当大官儿或大老板才能开桑塔纳,几乎没有私家车,谁家要能买上一俩嘉陵牌70摩托车,全村人都得去他家放鞭炮去朝贺,主人家就得弄上几桌好菜来招待宾客。那个时候结婚,娘家人把姑娘送到婆家去都用自行车,送亲的队伍由自行车和三轮车组成,自行车搭人,三轮车装嫁妆。嫁妆一般有温水壶、手摇式缝纫机、梳妆台、双开门衣柜、瓷盆、几连碗十来个盘子,凤凰牌或永久牌自行车,普通百姓人家差不多就这些。所以那个时候,有很多人走路去赶场,一到逢场天,新沟两边的沟坎上走满了赶场的人,大家一路闲聊一路说说笑笑,不会儿功夫就把脚下的三四里路程走完了。

    和其他老大娘一样,外婆赶场会提一个带盖的竹篼,后来是塑料的扁篼,竹篼和塑料扁篼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一般都挎布篼或六角口的圆塑料篼,或者就把买来的东西直接放在自行车前面悬挂着的金属筐里。那些年,女孩儿们也还没有随身挎个包的习惯,因为没有钱夹、没有手机、没有各种银行卡会员卡美容卡、没有粉盒、没有各种带香的水、没有各种乳各种奶。她们每天的护肤手段也很简单,百雀羚、宝宝霜还有大宝,用手指蘸一点儿,往脸上一抹,手指均匀地在脸上化开,就可以大大方方的出门了。这说的还是我母亲她们一辈,外婆那一辈花露水都少有用。但是女孩们真的很漂亮,尤其是那一口雪白的牙,一直到中年都整整齐齐雪亮雪亮的,没有污染的水土养人啊!

    外婆那一辈的农村老人,识字儿的不多,尤其是女性,十六七岁就嫁人,十七八岁就当爹妈,二十五六就带两三个子女,一对夫妻最多的能生十个左右的子女,但是一般都有夭折。因为吃不饱,所以养不活。越是难养活,越是要多生养,命硬命贱的总能活下来,老来才有依靠。可惜的是,终了,并不都尽人意,子女虽多,但是到了子女赡养老人的阶段,又都不愿意同老人一屋子住,每年只给些钱粮,而这些钱粮也仅仅够填饱肚子罢了,还得节衣缩食才能勉强度日,哀哉!外婆常跟我讲“大集体”时期的事,不分男女老少,白天都得去挣“工分”,吃大锅饭,这种集体劳作的形式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致使劳动效率极其低下,劳动成果微乎其微,分到各户的米粮自然就少,吃不饱饿死人就不足为奇了。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便无力去下读书识字的功夫。年老后,老人们不识字,不会歌不会舞,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老年生活枯燥得像一段枯木,只等风化消融。有的把棋牌学会了就稍微好过一点,三五个凑成一桌玩长牌,赌注很小,老人们称之为“娱乐”,这才是真正的无女之乐。因为有这么庞大的需要娱乐的群体,所以场镇上便开了很多家茶铺子以供大家娱乐。外婆不识字,不会歌舞,连棋牌也不会,所以逢场天的赶场凑热闹就成了她唯一的娱乐。就像空气一样,人同样需要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才能很好的活下去,谓之“精神食粮”。

    孩童的“精神食粮”是丰富的,一堆沙土一节树枝都能在其心中幻化成一座乐园,玩儿一整天都不腻。沙土可以修砌成城堡高墙,树枝就是利刃长矛,两支军队在沙场上展开攻势厮杀,斩大将灭曹魏,樯橹灰飞烟灭只在顷刻间,直到母亲在厨房里吆喝说吃饭了,便就得胜凯旋。甚有至不借助任何物件,孩子们也能娱乐至极。有一次,外婆带着我顺着
第(2/3)节
推荐书籍:(HP同人)水蓝色光球黑道帮主的傻萌妻饿鬼拜托,让我再追一次《音姬》拒嫁豪门:少夫人99次出逃【快穿】炮灰要逆袭(校园H)老公轻轻亲爱情能有什么道理拥抱光辉级的四姐妹入眠